隨著年齡增長,人的肌肉含量逐漸減少。研究指出,一旦踏入50歲門檻,每年將面臨流失1-2%肌肉,且邁入75歲時,肌肉量竟減少高達50%,肌肉大量流失造成「肌少症」,導致力量減少、容易跌倒。
一項研究招募患有類風濕性關節炎和健康的女性,兩組平均皆為47歲。透過測量兩組的骨骼肌質量指數*和發炎相關因子,探討受試者是否具有罹患肌少症的風險。
*骨骼肌質量指數:代表人體肌肉含量,當女性的骨骼肌質量指數≤5.75 kg/m2時,被視為罹患肌少症。
研究顯示患有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組別具有較高的C反應蛋白水平,代表正處於慢性發炎,且與健康組相比,類風濕性關節炎組的骨骼肌質量指數顯著減少約20%,僅剩下5.83 kg/m2,患有關節炎的肌肉含量明顯減少,幾乎達到肌少症程度,證實關節炎和肌少症之間的高度相關性,科學家進一步提出了以下原因:
1.關節炎患者由於關節不適,活動能力下降,導致肌肉流失率增加,進而誘發肌少症。
2.關節炎為慢性發炎疾病,會引起大量發炎因子的生成,發炎相關因子如TNF-α、IL-1β、IL-6、C反應蛋白,皆會加速肌肉流失,增加罹患肌少症風險。
除了與年齡相關的肌肉減少外,研究強調了發炎反應在誘導肌少症中的關鍵作用。慢性發炎疾病的患者可能伴隨著明顯的肌肉量減少,進而增加罹患肌少症的風險。
以下3招有助於遠離肌少症的威脅:
1.攝取適量蛋白質:建議每日攝取每公斤體重1.2 ~ 1.5公克的蛋白質。特別推薦「美國專利蛋白」,不僅富含優質蛋白質促進肌肉生長,更經過多項人體臨床試驗證實能顯著降低發炎因子,有助於減緩體內發炎和降低肌肉流失的風險。
2.攝取維生素D:維生素D濃度過低可能引發肌力下降,進一步導致肌少症。建議攝取維生素D食物,並建議每天進行10到15分鐘日曬,促進身體合成維生素D,有助於改善肌肉功能與質量,同時維持骨骼健康。
3.養成運動習慣:每週至少進行3次運動,每次30分鐘。透過運動能夠更有效地維持肌肉質量,進而預防肌少症的發生。